過去幾十年來,經濟學教科書都清清楚楚地寫道:若貨幣貶值,出口就會像坐在蹺蹺板另一頭一樣出現增長,因為貶值能讓該國出口商品更具國際競爭力,或者盈利空間更大。這會反過來促進國內生產和就業(yè)。
聽上去毫無破綻,對嗎?
然而,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們對上述邏輯提出了質疑,認為它已經不再使用如今這個經濟社會了,尤其是在那些本國制造能力萎縮、企業(yè)接入全球供應鏈的程度卻在持續(xù)深化的經濟體中。
其中,有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以活生生的現實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這個問題。它,就是很久之前的“日不落帝國”:英國。
盡管經受了金融危機的暴擊,然后又被去年6月的退歐公投擊沉到1985年以來最低位,但英國的出口并沒有像經濟學教科書所說的那般強力攀升。
貨幣匯率變動對出口造成的傳導影響正隨著時代變化而消失,“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英鎊大幅貶值并沒有給出口帶來人們預料中的那種回升。”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主席、前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Adam Posen說。
英鎊不再像過去那樣“擁有魔法”了。
對此,有一種解釋是這樣的:貨幣貶值確實有利于出口,但由于供應鏈國際化程度遠遠超過以往,因此,貶值的益處有很多都被海外進口部件的成本給抵消了。
英國豪車制造商阿斯頓·馬丁(Aston Martin)就是個典型。該公司的汽車有80%出口海外市場。
去年退歐公投之前,當英鎊對美元匯價還在1.5時,阿斯頓·馬丁銷往紐約的汽車平均每輛售價15萬英鎊,其中有10萬可以流回英國,F在,英鎊匯價是1.27,平均每輛車流回國內的收入增加了1.8萬英鎊。但是,超過一半的汽車零部件必須從國外購買,這就弱化了增加的收入。
“過去十年間,很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已經陸續(xù)遷往海外生產,”阿斯頓·馬丁CEO Andy Palmer說,“所以,你得不到什么好處。”
實際上,中國似乎同樣如此,人民幣持續(xù)貶值對中國的出口利好并不如多年前那樣明顯。比如,在2015年至2016年,人民幣均處于貶值通道,但出口總額卻不升反跌。前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經濟開始轉型,對價格敏感度高的勞動力密集單品早就開始逐步轉移到了其他東南亞國家。
世界銀行和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最近發(fā)表的兩份報告稱,匯率變動對一些發(fā)達經濟體貿易的影響下降了。2008年的英鎊大貶和2012年的日元暴跌對貿易幾乎沒有影響。
報告稱,有證據顯示,這是由于企業(yè)已經越來越深度地嵌入了全球供應鏈。
國際清算銀行干脆在上個月公布了一種新的數學模型,用于估算實際有效匯率——該指標用于衡量貨幣強勁程度。該組織稱,如果不計入深度的全球供應鏈影響,標準的匯率模型“正變得越來越過時。”
但對于某些國家來說,貨幣貶值依然可以有效刺激出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文章曾認為,當一個經濟體的經濟沒有充分運轉時,貨幣貶值的影響才最為強烈,比如在陷入經濟衰退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