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腐監(jiān)督機構披露又有兩個北方省份經濟數據造假,此舉為北京方面解決統(tǒng)計數字不可信這個普遍問題的努力增強了政治色彩。
中紀委在批評吉林和內蒙古地方官員存在的問題時指出,兩省的一些地區(qū)或企業(yè)有數據造假行為。它沒有提供細節(jié),也沒有說明涉及什么時期。吉林是中國的糧食主產區(qū),而內蒙古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
中紀委把問題歸結為地方干部“四個意識”——也就是他們在意識形態(tài)上對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效忠程度——“不夠強”。由執(zhí)政的共產黨(而不是文職政府)出面批評數據造假,使北京方面清理虛報數字的努力更具份量。
但對外部觀察家來說,更多省份經濟數據造假的證據,加劇了人們長期抱有的疑慮,因為中國的全國經濟統(tǒng)計數據異常平滑,而且經濟表現數據令人驚訝地緊跟北京制定的增長目標。
它重新引發(fā)了一個問題:中國的“資源帶”在礦產和能源市場低迷期間究竟遭受了多么嚴重的困境?近年來,中國的全國經濟增長數據顯著偏離了以中國總理命名的“克強指數”,這個非正式的指標追蹤鐵路貨運量、用電量和銀行貸款。
“在中國,過去人們沒有把虛假數據太當一回事,”德國商業(yè)銀行(Commerzbank)在新加坡的經濟學家周浩表示。他補充說,由中紀委在通告中批評虛假數據意味著,數據造假現在可能被視為違反黨紀。“這在政治上是一個強大的信號。”
今年早些時候,地處東北、與吉林和內蒙古接壤的遼寧省被曝至少五年經濟數據造假,掩蓋了大宗商品市場多年低迷的影響。
英國《金融時報》在今年3月進行的一項分析顯示,包括內蒙古在內的其他幾個北方省份受鋼鐵、石油和煤炭價格低迷的影響程度,至少應該與遼寧一樣大。英國《金融時報》的這項分析中沒有包括吉林,因為吉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糧食和糧食加工業(yè),使該省經濟的直接可比性較小。
中國的中央政府統(tǒng)計人員聲稱會調整全國指標,以考慮各省的高報和低報。他們還對季度數據作平滑處理,給人的印象是平穩(wěn)增長,沒什么波動性。
盡管中國的官方經濟增長率從2012年至2016年有所放緩,但跡象顯示,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qū)的壓力大得多。鋼企違約、被欠薪的礦工和教師舉行抗議,地方政府推動煤炭密集行業(yè)發(fā)展以彌補需求低迷的影響。最說明問題的是,隨著年輕人到其他地方找工作,包括吉林和遼寧在內的東北近年出現人口流失。
在比中國北方更加依賴煤炭和金屬出口的鄰國蒙古,國家和個人債務在大宗商品低迷期間雙雙飆升,銀行不良貸款上升。上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批準了針對蒙古的一攬子財務方案和財政紀律措施。
煤炭和其他大宗商品的價格在過去一年里有所回升。中國北方地方經濟由此出現的起色,應該能使官方數據更易于符合實際情況。
“中國•成都五金機電指數”:http://www.peitela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