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航天專家約瑟夫·奧魯克在月球和行星科學會議(LPSC)上透露,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計劃發(fā)射小衛(wèi)星探測小行星“帕拉斯”。
“帕拉斯”也叫“智神星”,位于火星與木星間的小行星帶,平均直徑超過520公里。2006年“谷神星”被劃為矮行星后,“帕拉斯”成為太陽系中已知體積最大的小行星。
2007年,NASA發(fā)射的“黎明號”是迄今為止唯一以小行星帶為探測目標的航天器。至2018年11月燃料耗盡,“黎明號”先后探測了“灶神星”和“谷神星”。4月,NASA將決定是否批準“帕拉斯”探測計劃,“黎明號”或將“后繼有人”。“帕拉斯”探測器計劃在2022年8月發(fā)射,將先飛向火星,經過火星的“引力彈弓”再飛向小行星帶,從發(fā)射到飛越“帕拉斯”僅用時1年。
與“黎明號”相比,“帕拉斯”探測更為“簡單”。“黎明號”先后被“灶神星”和“谷神星”捕獲成為其衛(wèi)星,對二者進行了長時間環(huán)繞并“仔細觀察”。“帕拉斯”則是“擦肩而過”“驚鴻一瞥”,一次性飛越拍照。此外,“帕拉斯”探測器更加小巧,僅有180千克,體積與迷你電冰箱類似,是名副其實的小衛(wèi)星,而“黎明號”發(fā)射重量則超過1200千克。“帕拉斯”探測成本僅是“黎明號”的十分之一!
“我們正在開啟新的行星探索時代,廉價探測更有優(yōu)勢。”“帕拉斯”探測任務的首席研究員約瑟夫·奧魯克表示,小行星帶最適合使用小衛(wèi)星探測,因為那里有價值的目標太多,我們不能針對每個目標都發(fā)射價值數億美元的探測器。
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副教授曾祥遠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關于小行星帶的產生有多種觀點,有一種猜測是,一顆行星被木星撕裂,又摻雜了部分太陽系外小行星所致。探測小行星帶對研究更大范圍太陽系起源演化意義重大。但小行星帶離地球和太陽很遠,探測器在能源、測控、導航等都面臨一定的挑戰(zh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