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擔心劇組不是真正地尊重科學,而劇組有時也擔心科學家干涉藝術(shù)創(chuàng)作。雙方確實會出現(xiàn)‘互不信任’的情況。”近日,《流浪地球》制片人龔格爾對科技日報記者談起了當年影片拍攝過程中的重要角色——科學顧問。
兩類不同的思維方式碰撞在一起,摸不清對方的路數(shù),彼此試探著完成一場合作。最終效果是好的,《流浪地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感謝科協(xié),接下來我們再拍攝科幻片,可以有權(quán)威的第三方渠道來幫助我們和科技界溝通。”龔格爾說。
11月3日,在中國科幻大會上,中國科協(xié)決定正式啟動科技與影視融合平臺建設,著力打造科技工作者和電影工作者的合作平臺。
科學和影視需要深度互動
《流浪地球》上映后不到一個月,在中國累計觀影人次就突破一億。與之相伴的,關(guān)于木星的科學概念、科學知識的搜索量大幅度上升。
中國科學與影視融合項目聯(lián)合發(fā)起人王姝說,科技與影視融合,能促進非正式科學教育。除了傳播知識,科幻電影還可以啟發(fā)人對于社會的思考——它們將某種技術(shù)推至極致,讓人直面科技帶來的復雜倫理問題。
影視作品如此重要。理想狀態(tài)下,科學影視作品中,應該有科學家或科學機構(gòu)的參與。
王姝提到了美國國家科學院下設的科學與娛樂交融辦公室,它負責向好萊塢提供科學技術(shù)支撐。“我們耳熟能詳?shù)淖髌繁澈蠡旧隙加兴纳碛啊?rdquo;比如,漫威電影《雷神》,男主角是個神,女主角一開始被設定為護士。問題來了,神怎么和漫威英雄結(jié)合在一起?于是,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一些科學家給出了解決方案——讓神來自科技發(fā)達的外星球,讓這名女主角成為物理學家。
也有科學家擔心,自己跑去做電影的科學顧問,會不會被單位領導認為不務正業(yè)?
王姝說,科研人員參與影視作品,并不全是“為愛發(fā)電”。除了能獲取顧問收入,他們甚至還能從中得到科研靈感。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影片《星際穿越》科學顧問基普·索恩就說過,他為電影所做的研究,夠他寫兩篇論文了。
科學家所在的科研機構(gòu),也可以在參與影視作品的過程中“圈粉”。有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通過參與《星際迷航》的拍攝,成功扭轉(zhuǎn)了“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空難事件帶來的負面形象。
從靠關(guān)系、靠覺悟到有機制
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巖給動畫片《海爾兄弟宇宙大冒險》當過科學顧問。那是非常深度的參與——“每一個情節(jié),每一個劇本,每一句話都讓我們看一下。”他說,想到能為中國兒童科普教育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心中就有一種小小的幸運感。
不過,現(xiàn)狀是,能有意識尋找科學顧問的影視團隊并不多。
編劇、導演張小北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以前影視團隊找科學顧問,純憑自覺。團隊有這個覺悟和門路了,就靠私人關(guān)系去找科學家。“有的時候找不到,有的時候請不起。”
“很多項目沒找科學顧問,稀里糊涂就拍了;也有的找不到合適的科學家,比如科學家特別軸,軸到影響影視正常創(chuàng)作,也不好。”吳巖認為,科學顧問的職責是“輔助”,讓片子看起來真實。
怎么找到科學和藝術(shù)的平衡,讓科技界和影視界的合作更順暢?吳巖說,還是得靠項目帶動,項目越多,科技界和影視界合作的經(jīng)驗就越多。
在預算充足的情況下,科學顧問應該全面參與影片創(chuàng)作。“寫劇本時,我們基于科學原理描寫場景的時候需要有科學家的建議做參考;具體拍攝時,視覺部門有科學顧問在肯定更好;從事特定崗位的演員也需要在科學顧問指導下接受一些培訓。”張小北說。
之所以成立科技與影視融合平臺,就想讓它成為橋梁,鋪一條路,以便把科學家請出實驗室,也讓影視團隊意識到科學顧問的重要性。
“融合的目標是‘賦能提質(zhì)’,以科學思想指導影視創(chuàng)作,讓影視作品有科學內(nèi)涵;再通過影視作品的傳播,樹立文化自信,提升國家軟實力。”王姝強調(diào)。
|